0%

Senior School

article-57fca2cf18b44.jpg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万维钢

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直观的答案当然是高中是用来传授高中知识的地方——但这个答案是错的。

蓝翔技校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普通高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无用处,绝大多数人高考之后一辈子也不会再用到椭圆参数方程和甲烷的分子式。

高考试题早就远远超出了“有用”的范畴。想要学会解答高考试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这些训练并非以“对真实世界有用”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

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从高中毕业出来,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著名大学,他们日后很可能有机会获得一份高薪而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上不了大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命题者设计那些刁钻古怪的高考题,并不是因为这些题目有实际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够难!当然解题也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只有足够难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一定激烈。如果所有高中生都不用功备考,大学也要招这么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考不上而用功,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投入大量无谓的精力,大学还是只招这么多人。

这么激烈的竞争,会不会绑架全国高中生只为考试而学习,乃至于影响中国的创新大业?

不会。

我们来看看近邻韩国。韩国的高考竞争,比中国更激烈。首尔、高丽和延世大学是韩国三所最好的大学,其录取不看别的,只看考试分数,体育文艺家庭背景都没用。韩国所有大公司高管都来自这三个大学,CEO之间常常是校友关系。上与不上这三个大学,未来工资水平有天壤之别。

韩国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很长。他们要在学校呆一整天,晚上还要去上私立的补习班。为了高考,韩国人甚至正在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实行男女分校。

可是韩国不管是科学还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似乎都没被高考的军备竞赛所影响,它是亚洲科技创新最强的国家之一。这么强大的考试文化之下,韩国居然培养出了比中国更多的优秀足球运动员,他们甚至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方面也比中国强。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如果你查看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中国大力加大教育投入,也是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过去经济增长之前很穷的时候,教育更穷——但是“穷教育”并没有耽误经济增长。

所以也许不是教育水平决定经济增长。也许是经济增长了以后,社会上有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培养众多高素质人才,当然搞不了创新;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的工作机会,那么它也不需要创新人才。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人才并不神秘。在市场作用下如果一个高科技公司需要某一方面的人才,它就一定能找到这方面的人才。韩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大量高水平工作,年轻人自然就会为得到这些工作而努力。他们可以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到很多跟工作相关的东西,甚至可能大学也教不出什么有用知识,他们更多地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前提是他们首先得能进入一个好大学。

学生在高中这几年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可能对国家经济真没什么大影响。

本文由罗友 李倩 推荐整理,由作者 万维钢 授权罗辑思维发布,作者著作有《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罗胖日:
什么样的教育能培养人才?
这也许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
1.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够用科学方法证明自己是最优的。
2.任何一种公认的糟糕教育方式也都培养出了人才。比如八股文。
3.一个真正的杰出者总是因为天分极高。
4.教育只是提供知识的灌输和筛选的机制。

吴军给中学生的书单

2017-06-24 吴军 罗辑思维

你好!

我聊了聊在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要做的几件事情,其中需要读的书的书单没有列出来,这个比较长,我今天专门用一封信的篇幅分享与你。

如果你不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我希望它们对你也能够有所启发,也欢迎你把这份书单分享给你的学生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既然是在进入大学前应该读完的书,那么很多读者肯定已经读了其中大部分书籍,不过如果已经高中毕业了,又有一些书没有读,不妨读一读,那些书真的很好。

不过,很多好书没有放在里面,因为到了大学还可以读。另外,我自己的书就不推荐了。

我将这几十本图书分为了6类。

1 文学类(18本)

1.金庸和琼瑶的书各一本,随便读什么,长篇的比短篇的好。

金庸和琼瑶的书算不上经典,但是对于了解中国人的情感还是很有帮助的,关键是那些书情节都很吸引人,读起来很省劲。很多人不喜欢阅读是因为读不下去。这些书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文笔非常好,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文。

很多人觉得读了这些通俗的小说不够高雅,要知道,简∙奥斯丁甚至莎士比亚的书在他们的年代都是通俗读物。当通俗小说流传下来了,几百年后如果还有人读,就是经典。

  1.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要了解中国,必须读这本小薄册子。

  2. 《红楼梦》,这个不多说了,我在之前第194-197封信中详细介绍过这本奇书。

  3. 雨果《悲惨世界》,它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人性,并且教会我们爱比恨更有力量。

  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很薄的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英雄,怎样才能成为英雄。

  5. 乔治·奥威尔《1984》,这是著名的左翼进步记者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反思人类的行为,写下的政治寓言式小说。几十年后,很多现象居然在他的书中已经讲到了。它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由

  6.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进入大学后,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维特式的烦恼。

  7. 贾平凹的小说,随便看上一两本,最近10年比较好的是《秦腔》和《古炉》。

虽然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个人觉得贾平凹的小说写得更好。贾平凹对社会观察的视角非常独特,写作的切入点与众不同,而他对人物内心的情绪的描写非常细致准确。

总的来讲,贾平凹的作品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什么金句格言,但是他时不时地在文字之间流露出的“偶然”的感悟,不乏哲理,让人回味。

  1.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生尤其应该读读,思考一下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2.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大革命后的祁同伟的故事(祁同伟是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位出身贫苦,但是后来为了往上爬和捞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人)。

它讲述了一个逆袭的屌丝的阴谋与爱情的故事。思想性和文笔在众多法国名著中也是翘楚。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可以帮你了解一下优雅的贵族[爱]情。

  2.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读完这篇名剧,可以真正理解什么叫做“戏剧化”。另外也推荐《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有时间的话。

  3.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这本建议你读英文原文(并不长),可以练习一下英语。

我一直是把富兰克林当作我的精神导师看待的,以后我还会用三封信的篇幅介绍他对我的影响。这本小册子,则是我最早了解这位美国国父的入口。我在前面第99封信《我为什么倡导保守主义》中也简要地介绍了富兰克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过头来读一下那封信。

  1. 木心《文学回忆录》,这是陈丹青在大学听木心讲课时做的笔记,里面透出木心对中外文学的深度思考。

15、16. 《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要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要从这两本书入手。至少将来找男女朋友也用得上。

如果你是一个理工男,这两本书还特别有用,因为总不能和女友谈编程或者机械原理吧,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比学霸们的考试成绩更能打动人。

如果想装得老成点,几句《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作)里的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说出来也会让人感慨,当然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它们理解李白等人的心境。

  1. 菲茨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这本书文笔极其优美,如果能读英文原文,推荐阅读。但是故事性一般,因此如果读中译本,就算了。

  2. 钱钟书《围城》,这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深入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和个性,全书诙谐幽默,可读性很强,里面的内容已经在今天人们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被引用,没有读过的话,在大学交流都成问题。

2 历史类(4本)

1.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其实是一位美国人,虽然名字像是中国人。他是哈佛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要了解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可以从这本书着手。这本书并不是邓小平传,而是对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来龙去脉的描述,读懂这段历史,就能体会我们这些“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人的现在和未来。(唯一不确定的是,中译本的内容和我看到的原文有多大差别)

  1. 基辛格《论中国》

作为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辛格博士,看待中国比我们自己看得还清楚。几年前他在Google讲,自己到中国多达60次之多,见到过从毛泽东开始的中国历届最高领导人。另外,如果有能力,最好读一下英文原版书,因为里面的内容多得多。

  1. 房龙,任何房龙的书都值得读,他是一个能把历史写出趣味的人,如果只读一本,就读《人类的故事》吧。

  2. 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我的《文明之光》一书就是受他的启发,他通过写历史片段描写了一群历史上的伟人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另外书的译者舒昌善先生有着和茨威格类似的境遇,因此他的翻译很忠实于原意。

3 哲学类(3本)

1.培根《培根随笔》,这其实是他的散文集,文笔及其优美,而且充满哲理和智慧。培根也被美国国父杰斐逊认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英国作家之一,另外两个是洛克和牛顿。

2.罗素《西方哲学史》,这是一本能够系统了解哲学的好书。

3.叔本华《人生智慧录》,叔本华是在哲学上提出“意志”这个概念的哲学家,他的观点比较悲观,但是这本书却写得很好,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很多困境的根源。

4 哲学类(3本)

万维钢《万万没想到》,可以帮你换一种思维方式——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对于文科生来讲尤其需要。

5 科学类(3本)

1.霍金《时间简史》,物理学大师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介绍了我们宇宙的来龙去脉,可读性很强。

2.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这是对我本人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普读物,我是通过它认识数学物理学的,也是通过它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它的内容没什么新鲜的,大家在中学都学了,关键是是沿着这位物理学大师的思路,学会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3.温伯格《给世界的答案》,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科学史,他从科学的诞生,写到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发展,最后讲到最近十几年的前沿科技成就。这本书的好处是容易阅读(但它并不是一本内容全面的科技史读物),对于十几岁的人来讲,容易阅读非常重要。第二点就是他将科学的思想贯穿到故事中了,因此通过这本书可以培养一些科学的素养。

6 经济类(1本)

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这是一本介绍华尔街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最权威的和可读性最强的书。

译者祁斌是我清华的学弟,在美国留过学,英语很好,虽然是理工科出身,拿的也是物理学博士,但后来在高盛长期任职,对金融非常精通。回国后在证监会和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担任领导职务。

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金融界领导的必读书。为了方便国内读者阅读,他在每一章前面加了很长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是一般翻译书所没有的。

上面这些书是推荐给中学生的,挑选的标准是我认为他们读完之后在大学能够进步比较快,而且我在挑选时,尽量不选太难懂的。

其实还有很多好书,甚至更好的书,它们或者不急于在上大学前读完,或者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比如《史记》、《神曲》、《领袖们》、《漫步华尔街》等,因此都没有列入。

祝读书愉快!

中国知名高中的核心竞争力

肖经栋:除了生源优秀外,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家长支持力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京沪深等地名校各有不同。

更新于2018年2月28日 07:37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肖经栋
和中国高考体系跨省市区的频繁交流相比,中国各地的国际教育体系却是比较封闭,学校之间跨区域相互沟通并不多。也就是说,面向全球的国际教育照理应该更加开放,学校之间互动交流应该更加频繁,但在中国反而是同门相防,是个挺有意思也挺怪异的现象。

这跟竞争机制有关。中国大学的招生是按照省市区来划分指标,那么跨省市区之间的高中名校则不存在竞争关系,大家愿意相互拿出家底来交流。而国际教育,则面对的是全国名校乃至全世界名校之间的竞争,这个时候,上海中学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则是相互的竞争对手。

为此,我在拜访和接触中国各地名校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其他学校在国际教育上有什么样好的做法,介绍参考和借鉴一下。中国各地名校在国际教育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和特点。

我在调研了中国上百所最为知名的学校后得出个结论,但凡国际教育做得不好的学校,原因往往是共同的。而国际教育做得好的学校,原因反倒是各有不同。

谈到这个话题,大家可能会有第一反应,即名校的生源质量好,所以最终申请结果好。生源好,确实是名校办得好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唯一因素。因为中国各地均有一些能够吸纳到当地最好生源的学校,但中国大陆最强国际高中TOP50的学校却是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这充分说明生源质量好并不是名校强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学校学生最终有好的大学申请结果,学校资源、学生努力、家长支持缺一不可。在这三驾马车上,北京和上海在学校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的学生个人素质表现明显,南京的留学情况,则是家长表现更为突出。

北京和上海的学校有点类似,均是学生申请美国名校本科offer的情况在国内遥遥领先,而这些学校以及学生普遍低调,不张扬。常可听到一种说法,北京或者上海的家长具有特殊资源,导致其子女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最为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在中国的录取很受关注,每年会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录取学生。而有说法是,哈佛之所以会比较多录取北京、上海两地的学生,是因为有些学生有美国身份,导致其在申请上占优势。但事实上,哈佛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是按照区域而非身份来划分指标。这种怪论往往出自一些留学中介服务商,有推脱责任之嫌。

我调研了北京、上海这些名校后,感觉有特殊资源的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不排除有极其个别的学生有特殊资源的可能性,但这无法解释北京、上海学生为何会持续性地较多地拿到世界名校offer。

我的判断是,成熟的教育理念,优质的外部资源,诸多的成功经验,外加优秀的生源,这些才是北京、上海名校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上海的学校,学生普遍低调,不喜张扬。这跟当地的环境有关。培养出一个能够拿到世界名校offer孩子的家庭,父母往往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北京的此类家长多集中在政府部门,上海的多集中在专业领域。这些精英家庭原本就低调,不张扬。为此,这些家庭的子女拿到世界名校offer后,低调则在情理之中。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北京、上海名校强在学校本身。突出表现在师资上,像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师资超强,自编教材,老师是多面手,数学老师具备教哲学的水平。而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则在竞赛辅导上超强,学生拿高质量的学术赛事奖牌拿到手软。

北京、上海的名校有个特点,即大学的附属中学比较多,如北京有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上海除上海中学外,四大名校加上一个神仙学校均是大学附中。

大学附中因受双重管理,运作机制比较灵活。同时,大学附中具备大学师资资源,甚至有的校长本身便是大学里的教授。由于可以调动大学资源,这些学校往往在教材和师资力量上超强。像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所自编的《中国国文》教材,可借助到北大的资源。为此,道尔顿学院能够成为北大附中课程改革的试验田,学生可选修上百门课程。

我到北大附中道尔顿学院调研后,感觉这更像是一所大学而非中学,这样强劲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竞争力自然超强。

和北京、上海的名校相比,以深圳中学为代表的深圳区域名校,其突出表现的地方在学生本身。深圳中学这所学校倡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无论是在学业本身,还是社会活动上,由学生自己主导来完成。

一方面这跟学校教育理念有关,另一方面深圳是个商界精英云集的城市。这些商界精英往往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普遍事业繁忙,在子女教育上更容易放手。

为此,深圳的学生有个特点,即不喜欢虚的东西,更加注重内涵。去年,我在深圳中学跟一位拿到藤校offer的学生做了交流,这位同学并没有高大上的活动,但很注重内涵,是个很有想法的学生。

而南京外国语学校申请结果优秀,我分析下来,则是强在家长身上。中国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凡是一个地区有一所或者几所名校,其择校竞争往往会前置。如外界一直在说上海的高考考大学容易,但事实上上海的择校竞争早就延展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上海朋友咨询我最多的是如何选择一所好的小学或者初中。

南京外国语学校在南京独树一帜,无论是想出国还是上中国国内大学,这所学校均是有好的出路。为进这所当地名校,南京形成了独特的“南外冲刺班”。因南外的高中部主要是从自己的初中部选拔学生,而要进南外的初中部,则需要进一所好的小学,导致竞争前置。南外很多学生在初三的托福成绩便能够超过100分。其背后是家长在主导和支持。

由于南京家长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导致南京的留学形成了一个蛮特殊的现象,即家长的话语权很大,大家抱团取暖,经验相互传承。

当然,这里讲这四个地方分别在学校、学生、家长上有比较独特的优势,并不是说他们在其他方面不行,只是其在某一个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和突出。

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四地的国际教育情况不错,而在区域内部则也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和人大附中ICC的课程设置则完全不同,但两校的申请结果都相当优秀。这充分说明,国际教育在中国有多种实现路径,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摸索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邮箱:shirley.xue@ftchinese.com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